辍耕录的陶宗仪

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:2022-04-22 06:29

我来回答

1个回答

热心网友 时间:2024-03-05 08:21

元末,社会动荡,烽烟四起。此时,处于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对安定,四方文人纷纷到松江躲避战乱,史学家、文学家陶宗仪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陶宗仪(1321年~1407年),字九成,号南村,浙江台州黄岩人。相传是东晋陶渊明的后代。父陶煜,字明元,号逍岙山人。陶宗仪在黄岩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,后随父宦游浙北。从业师钱璧(字伯全,华亭人)。业师的处世为人给陶宗仪很大的影响,使他从小养成了谦和待人、认真好学、奋发上进的品格。他从小跟舅父赵雍刻苦学习书法,深得书法真谛,尤其擅长篆书。
少年时的陶宗仪便十分聪颖,熟读四书五经。及长,得到了名儒杜本、张翥、李孝光指点,学问大有长进。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,尚青春年少,亲友师长都认为此番应试,凭他的学问,功名唾手可得,前程不可估量。应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,这不但出乎大家的意料,更给了陶宗仪沉重的打击。从此他不求仕进,专心读书。各类古书无所不窥,天文、地理、阴阳算术无所不学,成了一位学问丰富,但与一般文人截然不同的大“杂家”。
大约在元至正八年(1348年)前后,陶宗仪携全家避乱到华亭。在松江城北,泗水之南(今泗泾镇南)买地结庐,名曰“南村草堂”。据明正德《松江府志》的记载,元代的南村,“水深林茂,南浦环其前”,是一方清净之地。陶宗仪隐居于此,躬耕陇亩,同时教授学生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《草堂记略》中对南村草堂和陶宗仪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:草堂“左右列琴瑟书册,前后多桑麻竹树。”“绕屋种菊数十百本。”“四顾皆平畴,远水出户则可览观江山之胜。四时有耕钓蚕收之营,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”。陶宗仪常常是“幅巾短褐”,独自放歌田园,不以劳作为苦,反以农耕为乐。“时时辍耕,休于树荫,抱膝而叹,鼓腹而歌”。劳作之余,每遇佳节良辰,举杯独酌,吟唱自己所作的诗,得意之时,拍掌大笑。他也常与当时华亭名人袁凯、邵亨贞、孙道明等好友莫逆,或谈经论道,切磋学问,写诗填词;或坐船出游,倘徉于三泖九峰之间,品茶饮酒,逍遥其间。其中,他与泗泾人孙道明最为友善,风清浪静之时,两人泛舟南浦,宗仪制词,道明倚洞箫吹之,极鸥波缥缈之思。
陶宗仪平时沉默寡言,一旦遇到知己朋友,谈论文章学问,则滔滔不绝,妙语连珠。“至论古今人物,上下数千年,竟日不倦”。
陶宗仪勤于读书,勤于写作。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,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。辍耕时,在树下休息,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、文献、资料,以及社会传闻、读书心得等记下来,将稿子贮存在瓮中。前后写了10年,积了10瓮稿子。后在学生的帮助下,抄录编纂,整理成书,共30卷,名《南村辍耕录》。传说,辍耕时,陶宗仪“遇事肯綮,摘叶书之,贮一破盎,去则埋于树根,人莫测焉。如是者十载,遂累盎至十数。一日,尽发其藏,俾门人小子,萃而录之,得凡若干条,合三十卷”。因此有人说,陶宗仪将树叶当作纸,《南村辍耕录》是写在树叶上的书。有人从常规来分析,偶尔缺纸,或许有将树叶作纸的事,但收藏10年树叶书稿的可信度就微乎其微了。我们姑且不去争论此事的真实性,但我们可以这么说,民间传说表达了人们对陶宗仪勤奋的由衷赞誉。

声明声明: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,旨在传播知识,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E-MAIL:11247931@qq.com